更令人感到忧虑的是,教育的两极分化不仅没有得到有效遏制,相反还有日益严重的发展趋势。
公办学校的“劫富济贫”
送电脑、派教师、共同教研……在山东省青岛市,为了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、教育水平均衡发展,2002年秋季开学后公办学校之间的“劫富济贫”正在形成一股热潮。
新学期伊始,位于青岛市市南区的北京路小学就收到了一份特殊礼物——同在这个区的青岛嘉峪关学校友情赞助的60台电脑。
在市南区,北京路小学是薄弱学校,嘉峪关学校则是岛城最早实现教师电脑备课的学校,经济条件相对较好。
该校在暑假期间了解到兄弟学校的窘况后,主动提出与北京路小学结成对子,并且首先捐助了60台电脑,帮助北京路小学老师们人手一台,尽快与现代化教育接轨。
下一步,两校的校园网还将实现互通、资源共享,老师可以在网上交流,一起教研,共同提高。
据了解,这样的强弱学校手拉手行动在青岛市教育界十分流行。仅四方区的30所学校中,类似的对子就已经有六七个。
教育界人士认为,教育均衡发展虽然是政府部门的事,但是当政府的投入有限时,怎样调动其它因素就显得非常关键。缩小学校之间教育水平的差距,是基础教育应当达到的目标。
§一样的孩子,不一样的前途
自从示范性高中方案提出后,许多地区都动辄将上亿元甚至几亿元的资金“砸”向一所达标学校。随之而来的是,其他薄弱学校的资金雪上加霜——少数公办重点学校过多地占有了社会资源,公办民校既可以大量使用纳税人的钱,又可以招收高价生,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好处于一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