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于前面的造势,当袁绍与董卓决裂后,袁绍不但社会声望不减,反而有更多士人为其庇护。袁绍因为与董卓决裂而奔冀州,董卓欲“购募求绍(就是通缉令的意思)”,但周珌、伍琼阴为绍说卓曰:
“袁氏树恩四世,门生故吏遍于天下,若收豪杰以聚徒众,英雄因之而起,则山东非公之有也。”汉末的门生举主关系密切,袁氏四世五公的家世使袁氏人脉广泛,而“汉末士人,轻生尚气,好为苟难,效忠故主,死而无怨,已成为一代风俗所尚”,在这样的风气下,袁氏家族“势倾天下”,若振臂一呼,可能山东不为董卓所有,所以连董卓也要对其妥协,不但赦免袁绍的罪过,反而“遣授绍渤海太守,封邟乡侯。绍犹称兼司隶校尉”,这种有过不罚反授予职权的,体现了世家大族在汉末的影响力之大。
董卓妥协了,但是袁绍可不妥协,直接十八路诸侯要弄死董卓,从这些十八路诸侯来看,多数将领没有斗争经验和韬略,在太平时日,他们靠交游士林和养名钓誉,以捞取功名官位,但在战争年代,他们便缺乏决敌致胜的真实本领。他们外慕勤王的美名,内心里却是胆怯畏敌,此时袁绍不过是任职不到一年的勃海郡太守,而其他军阀则大者以州起兵,势力、实力、占领区域均强于袁绍,小者也是以郡起兵,却共推袁绍为盟主,这除了跟袁绍在诛除宦官中所建立的声望有关,还跟袁绍的家世也有很大关系,袁绍此时已经成为世家大族的代表,当发生事情时,已经成为大家心目中公认的领头羊。